福建新永发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福州新光塑胶模具有限公司
车标产品
关键词:
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五大风险,2030年市场占有率将突破70%
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4年2月27日百人会媒体沟通会上告诉记者,预计今年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将接近40%,到2025年将接近50%,到2026年将超过50%,新能源汽车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。他展望到2030年,认为新能源革命将迎来一个爆发期。 欧阳明高预测,到2030年,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约1亿辆,市场占有率将突破70%;在锂离子电池领域,到2030年,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达到50亿千瓦时,中国将占据60%以上的市场份额;在氢能方面,到2030年,中国的绿氢产量预计将在500万至1000万吨之间,其中1000万吨是欧盟的规划目标,中国应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。此外,到2030年左右,全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实现产业化;效率超过30%的钙钛矿与晶硅叠层光伏电池有望得到推广应用;绿色氢能全链条技术有望取得突破;车网互动与智慧能源系统技术将会大规模推广。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完成了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增长了35.8%和37.9%,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1.6%,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.9个百分点。 在过去的一年里,汽车市场经历了快速的洗牌。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,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,达到了50%以上。然而,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存在差异,一些企业处于困境之中。与此同时,汽车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,价格战不断上演。 欧阳明高认为,从产业角度来看,新能源车市场正在从增量探索发展转向存量竞争。目前表现出三个特征: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自身的优胜劣汰,二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进入了决战阶段,三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 从市场角度来看,新能源车市场结构呈现出“两头挤”的趋势。最初,“两头挤”是指从公交车和微型电动车向轿车领域的挤压,现在,电动轿车领域正在从豪华电动轿车和经济型电动轿车向家用主流A级电动轿车挤压。在短期内,A级车插电市占率将大幅上升,因为插电功能齐全,性价比高,适合短途低价用电和长途高效用油。当然,最终纯电动车仍将占据主导地位。此外,预计今年新能源卡车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新能源轿车,有可能增长一倍,达到年销量7万辆。 欧阳明高认为,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挑战和风险。首先是技术颠覆的风险,比如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;其次是商业颠覆的风险,需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企业被大规模收购;第三是特斯拉正在朝着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迈进,这可能会带来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风险;第四是政策滞后的风险,新能源汽车双积分价格偏低,激励作用不大,需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断优化政策,并考虑碳市场政策、碳汇和碳税,使新能源汽车相对于燃油车能够获得更多的绿色属性和变现机会,否则可能出现高投入的电动汽车难以盈利,而低投入的燃油汽车却很容易盈利的局面;最后是产业进程的风险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能拖延,否则将一直陷入徘徊,造成浪费。
1. 发动机系统配件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,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动力输出和燃油效率。因此,发动机系统配件的选购至关重要。例如,空气滤清器、进气歧管、排气管等都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吸气和排气效率,进而影响汽车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。 2. 刹车系统配件 刹车系统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,而刹车片、刹车盘等配件的品质将直接决定刹车性能。因此,选用优质的刹车片和刹车盘对于提升行车安全和舒适度至关重要。 3. 悬挂系统配件 悬挂系统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度,而减震器、弹簧等悬挂系统配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能。因此,选购适合自己车型的悬挂系统配件是提升舒适度的关键步骤。 4. 内饰改装配件 内饰改装可以提升车内的舒适度和豪华感,例如更换座椅、方向盘、音响等配件都可以让车内更加舒适,并提升驾驶乐趣。
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,是国家长期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。我国作为汽车产销量大国,已经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。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情况与态势 近年来,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的支持下,通过企业自主研发、合资合作及技术人才引进,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,在部分领域核心技术逐步实现突破。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。 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通过多年发展,大多已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市场竞争力,企业系统管理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提升,通过差异化的多层次发展,以及同心多元化推动,实现了规模迅速扩张,在各个细分行业之间形成了协同效应。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具备乘用车及商用车零部件系统、零部件及子系统的产业化能力,并实现产品的全面覆盖。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已形成东北、京津冀、中部、西南、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。在汽车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,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良好,呈中高速发展态势。在全球化趋势下,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兼并重组、海外并购、股权合资、合资合作等方式,加速拓展并融入世界零部件采购体系并走向世界。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及市场份额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创新,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汽车零部件行业中。例如,智能化技术、数字化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。同时,新材料、新工艺等也在不断涌现。例如,碳纤维、3D打印等新材料和新工艺正在逐步应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中,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 目前来看,国内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厂商继续保持盈利态势,但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变化负增长的企业也不在少数,且仍有部分汽车零部件厂商出现持续亏损的状况。此外,相对于2022年上半年,第三季度少数企业逐渐由盈转亏,甚至曾经的“业绩黑马”,在该季度也表现平平。 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最为亮眼的企业是华域汽车。报告期内,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45.64亿元,同比增长32.14%;净利润为23.6亿元,同比增长19.70%。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33.13亿元,同比增长12.94%;净利润为48.78亿元,同比增长3.74%。华域汽车是同期内实现营收和净利润金额皆为最高的企业,且同比增速皆保持正向增长。 但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上半年,在盖世汽车统计范围内的25家汽车零部件厂商中,京东方A曾是佼佼者。京东方A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6.1亿元,净利润为65.96亿元,但彼时其下滑趋势已显,营收和净利润皆同比下滑,分别为-15.66%和-48.94%。 到了2022年第三季度,京东方A实现营收411.14亿元,同比减少26.79%;净利润亏损13.05亿元,同比减少118.01%。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27.44亿元,同比减少19.45%;净利润为52.91亿元,同比减少73.75%。 此外,千方科技和四维图新(002405)延续2022年上半年态势,在2022年第三季度内继续亏损。 具体来看,千方科技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7.28亿元,同比减少34.25%;净利润亏损0.94亿元,同比减少293.32%。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8.44亿元,同比减少28.25%;净利润亏损1.87亿元,同比减少133.64%。对此,千方科技表示,该公司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,主要受疫情影响,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有所下降所致。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《2023-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: 4月零售销量数据平稳恢复 产量:4月国内狭义乘用车产量同比+77.4%/环比-15.7%至175.9万辆,2023年前4月累计产量同比+7.7%至685.4万辆。零售:4月零售销量同比+55.5%/环比+2.5%至163.0万辆,2023年前4月累计销量同比-1.3%至589.5万辆。批发:4月批发销量同比+87.6%/环比-10.0%至178.8万辆,2023年前4月累计销量同比+6.9%至684.1万辆。 4月新能源车产销环比回落 产量:4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同比+104.7%/环比-4.0%至60.3万辆,2023年前4月累计产量同比+41.3%至214.4万辆。零售:4月同比+85.6%/环比-3.6%至52.7万辆(渗透率同比+5.2pcts/环比-1.9pcts至32.3%),2023年前4月累计销量同比+36.0%至184.3万辆(渗透率同比+8.6pcts至31.3%)。批发:4月同比+115.6%/环比-1.7%至60.7万辆(渗透率同比+4.5pcts/环比+2.9pcts至33.9%),2023年前4月累计销量同比+43.0%至210.8万辆(渗透率同比+7.8pcts至30.8%)。1)4月自主品牌批发渗透率环比+3.1pcts至49.5%、零售渗透率环比+1.8pcts至56.5%;2)4月特斯拉批发环比-14.7%至7.6万辆,零售环比-47.9%至4.0万辆。 新能源下乡战略延续,下沉市场销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近期针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中央层面政策指引相继出台,5/5国常会通过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、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。我们认为,1)自2020年以来工信部等多部委连续三年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,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车型上险量增速高于整体增速。2)2023/3三线、四线、县乡纯电渗透率分别为23%/19%/16%(vs.整体纯电渗透率23%),插混渗透率分别为9%/9%/8%(vs.整体插混渗透率10%)。叠加新能源下乡车型丰富/高性价比车型推出、以及充电设施完善等因素,我们判断下沉市场增长空间确定性较强。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展现状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:博世集团(BOSCH GROUP)成立于1886年,总部位于德国格尔林根-什勒霍,公司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,拥有约420,300名员工。旗下业务划分为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、工业技术、消费品(家用电器和电动工具)、能源与建筑技术四大领域。 博世的汽车底盘系统、能源与车身系统、汽车多媒体系统、汽车电子系统可谓是享誉全球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缺少博世零部件的情况下,主机厂很难造出一辆完整的新车。 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浪潮,2021年博世成立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,整合动力控制域、智能座舱域、底盘控制域和自动驾驶等四个跟控制相关的团队,聚焦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三大领域。 2020年,中国成为博世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(贡献占比超五分之一),也是除德国以外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国家。去年在华销售额达到187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1377亿元),同比增长3.2%。 80%的中国制造产品留在国内,蔚来、理想、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均采用博世研发的iBooster系统。与此同时坚持“本土化”战略,投资了易来科得、镁伽机器人、华大北斗、四维智联、禾赛科技等企业,在新能源、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深化布局。
新能源汽车是指以新型动力系统为主要动力,或者以新型动力系统和传统动力系统为联合动力的汽车,主要包括电动汽车、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,也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。 新能源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,当时电动汽车就已经出现,并曾一度占据了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。但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和石油资源的开发,电动汽车逐渐被燃油汽车所取代。直到20世纪末,由于石油危机、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加剧,人们重新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潜力。在21世纪初,随着电池技术、电机技术、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创新,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,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竞争力不断提升,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新引擎和新方向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: 电动汽车的崛起、发展和停滞 电动汽车是最早出现的新能源汽车,也是最简单的一种。它只需要一个电池、一个电动机和一个控制器,就可以实现汽车的运行。电动汽车的优点是运行安静、清洁、高效,不排放尾气,维护成本低。电动汽车的缺点是续航里程短,充电时间长,电池成本高,性能受温度影响。 电动汽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34年,当时美国人托马斯·达文波特(Thomas Davenport)制造了一辆小型电动车,使用的是非可充电的原电池。随后,电动汽车的技术不断改进,电池的容量和寿命也不断提高,电动汽车的速度和续航也不断提升。到了19世纪末,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市场的主流,尤其受到了女性和城市居民的青睐,因为它们操作简单、噪音小、无需启动曲柄。当时,电动汽车的代表作有美国的贝克(Baker)、哥伦比亚(Columbia)和底特律(Detroit)等,法国的雅诺德(Jeantaud)和拉米(La Jamais Contente)等,德国的西门子(Siemens)和波尔舍(Porsche)等。其中,拉米是第一辆突破100公里/小时的汽车,而波尔舍是第一辆采用轮毂电动机的汽车。 然而,电动汽车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,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和石油资源的开发,燃油汽车开始崛起,并逐渐取代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地位。燃油汽车的优点是续航里程长,加油时间短,动力强劲,性能稳定。燃油汽车的缺点是运行嘈杂、污染、低效,排放尾气,维护成本高。当时,燃油汽车的代表作有美国的福特(Ford)的T型车,德国的戴姆勒(Daimler)和奔驰(Benz)的合并后的奔驰(Mercedes-Benz),法国的雷诺(Renault)和标致(Peugeot)等。其中,福特的T型车是第一辆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普及的汽车,也是第一辆采用装配线生产的汽车。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,电动汽车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,只有少数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在坚持探索和尝试。在这期间,电动汽车的技术也没有太大的突破,主要还是依赖于铅酸电池和直流电动机,性能和续航都难以与燃油汽车相比。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,如高尔夫球场、工厂、仓库等,电动汽车还能发挥一些作用。 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现、发展和普及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同时使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汽车,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,自动切换或混合使用两种动力,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。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综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,既有较长的续航里程,又有较低的油耗和排放,还可以实现能量的回收和利用。混合动力汽车的缺点是结构复杂,成本高,重量大,维护困难。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99年,当时德国人费迪南德·波尔舍(Ferdinand Porsche)制造了一辆使用汽油发电机和轮毂电动机的汽车,被称为“混合车(Mixte)”。随后,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不断改进,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,如串联式、并联式、混联式、插电式等。到了20世纪末,混合动力汽车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,主要由日本的丰田(Toyota)和本田(Honda)领衔。当时,混合动力汽车的代表作有丰田的普锐斯(Prius)和本田的雅阁(Accord)和思域(Civic)等。其中,普锐斯是第一辆量产的混合动力汽车,也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混合动力汽车。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,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迅速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产品种类不断丰富。除了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外,其他的汽车厂商也纷纷加入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,如美国的福特(Ford)、通用(GM)和特斯拉(Tesla),德国的大众(Volkswagen)、宝马(BMW)和奔驰(Mercedes-Benz)。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探索、发展和挑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使用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,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的汽车,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电动汽车,但不需要充电,只需要加氢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是续航里程长,加氢时间短,动力强劲,排放清洁,只有水和热量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缺点是成本高,技术复杂,安全难度大,基础设施缺乏。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66年,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(GM)制造了一辆名为Electrovan的氢燃料电池汽车,使用的是碱性燃料电池。随后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不断改进,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,如使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(PEMFC)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(SOFC)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(DMFC)等。到了21世纪初,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始进入试验和示范阶段,主要由日本的丰田(Toyota)和本田(Honda),德国的大众(Volkswagen)、宝马(BMW)和奔驰(Mercedes-Benz),美国的福特(Ford)、通用(GM)和现代(Hyundai)等汽车厂商推动。当时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代表作有丰田的Mirai、本田的Clarity、奔驰的F-Cell、现代的Nexo等。其中,Mirai是第一辆量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,也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氢燃料电池汽车。 从21世纪初到现在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相对缓慢,市场规模不断萎缩,技术水平不断遇到瓶颈,产品种类不断减少。除了日本、德国、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外,其他的汽车市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需求和支持都很低。主要原因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仍然很高,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堆、催化剂、氢气储存和输送等方面;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仍然很复杂,主要涉及到燃料电池的性能、稳定性、耐久性、安全性等方面;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仍然很缺乏,主要包括氢气的生产、分配、加注等方面。因此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都不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。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展望和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目标和方向,各国和地区都在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,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、市场推广、基础建设、产业协作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。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的预测,到2030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2.5亿辆,占所有汽车的10%;到2050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,占所有汽车的50%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对全球能源结构、环境质量、气候变化、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贡献。 然而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,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,以克服困难和风险,实现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。主要的挑战和难题包括: 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压力。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需要在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智能、安全等方面进行持续的研发和创新,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、效率、可靠性、舒适性、安全性等方面,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、重量、体积、充放电时间等方面,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。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,需要在充电、加氢、维修、回收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,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运行的需求和条件,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便利性和可靠性。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有合理的政策法规的引导和规范,需要在补贴、税收、限行、限购、标准、监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定和执行,以激励和约束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和活动,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发展。 产业协作的加强和深化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涉及到多个产业和领域的协同和配合,需要在汽车、能源、电力、通信、交通、环保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,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,效率的提高和节约,问题的解决和协调,利益的平衡和共赢。 国际合作的拓展和提升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责任和机遇,需要在技术、市场、标准、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,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,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互利和共赢。 总之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汽车产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,也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,也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。作为一个从业了十年的修车老师傅,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在路上奔驰,为我们的出行和环境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。